ror平台_(ror官方网)_网站
咨询热线:400-066-2698
论文期刊
镜面加工
津云:高端访谈——强国底气 从核而来
津云:高端访谈——强国底气 从核而来 时间: 2023-09-09 03:31:58 |   作者: ror平台

  在天津市河东区,有一座充满年代感的“神秘”机构——从庄重质朴的大门外望进去,几座小楼矗立在郁郁葱葱之间。这里就是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一如这里的环境,这里的科技工作人员也是低调且“神秘”的:先后产生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国家重大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570余项,持有授权专利1200余项……而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团队,却一直不被外人所了解。

  这次,记者有幸走进了这座“神秘”的机构,走近了其中一位“神秘”的专家——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首席专家刘明虹。作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明虹主要是做复合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探讨研究,是一位专用装备材料研发领域的专家。

  刘明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事专业方面技术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医生。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爱好研究。1996年,刘明虹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大学材料系毕业,之后便进入到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工作。

  “那时,正是材料领域快速的提升的黄金时期,我每天待在实验室里,看着不一样的材料复合叠加带来的新奇变化,心里特别兴奋。”兴奋之余,刘明虹也有些着急,“何时才能真正地应用这些材料呢?”此后的20多年里,他就一直在为自己心中的这个设问不断努力探索着。

  众所周知,核工业是我国高科技战略产业,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参加工作之初,个人会使用的是第一代专用装备,那时正值技术更新,于是专用装备换代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肩上。”也是从接到重任起,刘明虹对材料及装备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传统装备也能做到提纯,但随着对材料纯度要求的提高,第一代专用装备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材料是核工业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牢,其他的一切都会受到制约。”刘明虹说,装备升级迫在眉睫。

  而装备的升级并不是简单的更换零部件,它需要整个装备性能的提升。“核工业是体现国家总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各个国家的战略竞争领域,因此对于这方面的装备及技术,我们只可以也必须自己掌握和突破。”刘明虹说,为了更好的提高装备的性能,他们做了无数次的实验,更换了许多不同的材料。他向记者介绍,复合材料,并不是像字面意思那样,把具有不一样性能的材料叠加一下就能得到一个所需的全新材料,“我们的目的是想得到一个具备不同性能优点的新材料,但是在叠加的过程中,不一样的材料之间可能会出现制约甚至是矛盾,因此,如何平衡并得到稳定综合性能的材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设计、实验、失败,再设计、再实验、再失败……连刘明虹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的经历了。但即便是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没退路,必须咬住牙向前走。”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我们的祖国甚至把核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安全,我们才可以发展,也是因此,我们的装备有最高、最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刘明虹说,在研制中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我们的装备一旦开机,就一定要保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长期稳定可靠,不能停机维修,不能更换替代,这对于一个机器来说,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20多年来,刘明虹和团队不仅坚守了底线,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做着创新和突破。

  以“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为目标,刘明虹带领团队针对各型号专用装备对关键材料的特殊设计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复合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及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进相关专用装备核心材料、成型工艺技术及配套能力不断的提高。面向工业化应用和自主可控需求,刘明虹坚持完善体系化材料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不断的提高材料及工艺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不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推进了衍生技术的转化拓展应用。凭借对科研事业的不懈追求,刘明虹先后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核集团科技奖特等奖1项。

  艰辛不能诉苦,喜悦不能分享。像所有核工业人一样,刘明虹的事业也是“神秘且孤独”的。就拿这次的采访来说,刘明虹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并不能像其他科技工作人员那样,向记者讲述科研中的难忘经历,分享这其中的喜怒哀乐。但从他平静简单的话语背后,记者可以感觉到他对核事业的热爱与执著。

  选择了核事业,就注定与孤独和汗水为伴,在没有鲜花与掌声的岗位上,刘明虹奋勇担当,默默耕耘。从青春年华到两鬓微霜,他亲历并见证了我国核事业的发展与腾飞。刘明虹对记者说,虽然现在我国核工业已拥有了世界上少数国家才具备的能力,但仍有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亟须突破。未来,他会将工作重点继续放在技术攻关上,同时希望可以建设一支结构符合常理、思想活跃、富有朝气、科研能力强、协作配合紧密的科研人才队伍,为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从无到有,今日我国核事业的辉煌是千千万万个像刘明虹这样的核工业人在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从弱到强,今日中国的底气离不开像刘明虹这样的核工业人埋头苦干。

  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核事业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也在接续奋斗着……

  刘明虹:目前,我国核工业的规模化、技术水平,以及支撑体系、供应链等,可比肩老牌发达国家,且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阶段。核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核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核工业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同时,聚焦核工业发展瓶颈、短板,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我们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实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核工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核工业人白手起家,成功研制出、氢弹、核潜艇、“华龙一号”三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四代反应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大国重器,建立起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的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跑到并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明虹:核技术应用,是利用核技术研究成果的延伸应用。核技术不但可以用于国防建设,还可以服务于国民经济。核技术的应用大致涉及三个层次的内容——核技术、核技术产品、核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核技术是指对射线及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及产生效应的研究,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核分析技术、核成像技术等;核技术产品是以上述核技术为基础,开发出的具有某种应用功能的产品,如同位素制品(放射性药物、放射源等)、辐照装置、核仪器仪表、离子注入装置等;核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是指利用核技术及其产品,解决诸多领域科研、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如无损检测、辐照灭菌消毒、辐照诱变育种、材料改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等。

  核技术应用产业是一个融合了众多学科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其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保、安全等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比如大家日常乘坐地铁和搭乘高铁、飞机出行前都会通过的安保设施,就是核技术在发挥作用。现代核技术在防范和打击各类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公安反恐、民航机场、海关、监狱、银行、口岸码头、轨道交通等需要安检的场所,是预防和制止爆炸、枪击、行凶等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技术手段。比如X射线技术,这是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安检技术,X射线检测装置已被视作安全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利用X射线照射被检物品时,会发生散射、投射、吸收现象,通过探测出射射线的分布、能量衰减情况,可判断被检测物体内物品的形状、位置等信息。

  还有就是医学领域。核医学是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电离辐射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它集合了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其中比较常见的有X射线、CR、DR、CT、PET/CT等。还有就是放射性药物,这类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是能够适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同时,农业领域也有很多核技术的应用。比如农产品辐照加工,利用γ射线、X射线或电子束等电离辐射处理农产品,以达到抑制发芽、延缓成熟、杀虫、灭菌消毒和降解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等保鲜储藏效果,从而保持食品的营养品质及风味,延长货架期,提高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该技术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等优点,无须破坏包装,能够解决在保鲜贮藏领域中常规技术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在慢慢的变多的冷冻冷鲜食物杀菌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刘明虹:我比较关注核能领域。绿色清洁能源是目前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习提出“双碳”目标后,我国一直在努力推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目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总容量居世界第三位,在建核电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发电总量中的核电约占5%,已经为实现“双碳”目标向能源体系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到202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2035年有望达到1.5亿千瓦,核能发电量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达到10%左右。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核电在设计、制造、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后处理、运营管理、核燃料等各环节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从世界核电大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央。目前,中国自主品牌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投入商运,并出口国外。自主技术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成功并网发电。大容量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成功并开工建设。四代核电600兆瓦快堆示范工程也在建造当中。还有海上浮动堆、一体化小型堆等各种先进核电技术,目前正在齐头并进研发当中。

  未来的核电明星是聚变堆。中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已取得了1.2亿摄氏度超高温度下运行超过100秒的重大突破。可以说,经过40多年的持续引进、学习和建设,中国核电已从核电技术的追赶者,成为核电技术的并跑者,而部分环节已是领跑者。

  现在,作为中国核工业的一员,我们都在不懈地努力着,争取为核工业作出更大贡献,助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幸福的奋斗目标。

  1996年,刘明虹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大学材料系毕业,之后便进入到核工业理化工程研...

  天津大学在神经工程尤其是脑机交互相关领域,学科齐全、基础雄厚、优势突出。今年3...

  4日下午,首批26名洪都拉斯留学生从台湾出发经香港转机,分别抵达北京、天津、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