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检测。如何把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指示贯彻落实到位?如何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做好治病救人和风险防控等工作,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可以说,这是一次没有模拟准备的“大考”,考验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真功夫”。
面对这场“大考”,有些地方交出了满意答卷,既“敢作为”,又“会作为”,防控工作做得扎实有效,赢得各方好评。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交出的却是一张不合格的答卷,弄不清楚工作重点,找不到工作方向,“一问三不知”,虽然工作很卖力、极辛苦,但还是招致各方面批评。这一现象背后透视出本领恐慌、能力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不仅正当其时,而且迫在眉睫。
习多次指出,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一定要具有领导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专业化”和“高素质”并列,提出了“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总目标。2018年7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在谈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时,要求注意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再一次把“专业化”放到了领导干部培养任用的突出位置。
为什么如此格外的重视干部的“专业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施主体,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做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2016年,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就精确指出:“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疫情爆发后,网民们对一场场新闻发布会的评议、对一座座城市防范措施的关注,表达出人们对表忠心、喊口号、填表格、守摊子干部的不满,对领导干部讲话做事“专业水准”的渴求。
何谓“专业化”?专业(profession),是一种需要有特殊能力完成的职业,目的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标准化的专门服务。专业化是追求达到专业状态所执行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一定要符合专业的技术和伦理的标准。符合专业化标准的人,则是通过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掌握,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价值,能够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直接做出判断、达成预期效果。专业化本身就是不断追求符合社会特殊需要的标准化过程。专业化的养成,就是一个不断的强化专业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和固化专业情感的过程。专业精神——即对此专业特有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内化与外显。对领导干部而言,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意识;专业技能——即作好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熟悉主管工作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一线的真实的情况,以及遇到特殊情况的洞察力、决策力和组织协调力等。专业情感——即从事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与稳定情感。对领导干部而言,专业情感的形成不仅靠时间和体验的沉淀,更重要的是靠工作成效得到的认同和拥戴。“专业化”不但是社会对职业个体的要求,更是新时代领导干部成长的“风向标”。
必须强调的是,领导干部的专业化不同于一般职业的“专业化”,是复合型干部需要的“专业化”。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专业的单一,更不能以学历职称、专业对口等因素来衡量是不是达到专业化。领导干部“专业化”突出的是其所在岗位的领导能力,考察的是干部在其岗位中反映出来的专业相关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2019年3月,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就明白准确地提出任用党政领导干部要以“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强化了对领导干部“专业相关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等方面的考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岗位当专业、要把职业当事业,无论分配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都需要成为人类心中的“行家里手”。
要成为“行家里手”就需要认真做好“功课”,减少“本领恐慌”。在党的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本领的恐慌”。正由于对“本领恐慌”的焦虑才有了“专业化”学习的动力。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管理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后,干部的“专业化”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如今,在一场疫情面前,我们得知领导干部对“公共卫生防疫”专业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这种不足让防控的行动显得那么混乱无序,那么苍白无力。
怎样才能“专业化”?呈现专业化最简单的方式是领导干部知识、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但是,这样的形式的可行性比较小。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难以穷尽知识的盲区,要求干部样样精通事事擅长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一方面,组织部门要着力专业化领导班子的建设。要依照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明确很多类型领导班子专业化配备的重点,注重领导干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有效整合,确保整个领导班子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要争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很大成效避免“外行管内行”的现象。同时,在考察干部时,不但重视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更要重视领导干部曾经干过什么、干成过什么,看其在过往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专业相关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另一方面,要突出领导干部个体的自身努力。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形成,一靠组织培养,二靠自身成长。领导干部的个体是不是真的有“本领恐慌”的焦虑,是否真正有“专业化”的自觉,是提高整个队伍高素质的关键。只有当领导干部做事拥有专业化理念、具备专业化思维、会用专业化办法,才能真正符合高素质干部的基本要求。
如何做到“专业化”?除了畅通专业方面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任职通道等办法外,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对领导干部专业相关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的普遍要求和重点培养。从个体的角度来讲,领导干部的专业化养成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干部要尊重专业内真正拥有非常良好口碑的权威人士的建议。领导干部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做决策一定要重视各行各业专家们的意见,尤其要重视长期从事一线工作“专家”们的意见。第二,领导干部要在前沿一线的调查中察觉缺陷、处理问题。不能以会议调研代替一线调研,出了问题必须到基层一线,从最基层的干部群众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研究“问题背后的问题”,把握事件发生的规律。第三,领导干部要干一行、精一行,要在多专业、多岗位中呈现出“好学”的专业精神。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组织分配到哪里就要在那里迅速胜任岗位。因此,领导干部要实现“专业化”,一定要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一要向理论学习。挤出时间强化对业务知识的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二要向实践学习。深入现场一线,不耻下问,掌握鲜活的素材。三要学用结合。要注重在干中学和学中干,做到在应用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应用的有机结合。充分的利用好组织提供的多元化成长平台,提高领导力能级。从组织层面来讲,要加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课程以外的“专业化”培训。针对干部都会存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和能力短板,开展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和岗位匹配度的培训。如卫生防疫等涉及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的培训,采用情景模拟等实战方式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此外,对缺乏专业精神、专业作风的领导干部要加强管理监督力度,通过组织的“咬耳朵、扯袖子”和党内的民主生活会,督促其勤学习善学习。同时,也要建立容错纠错的机制,鼓励具备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不怕“秋后算账”,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该出手时敢出手。让党内具有“专家型”的干部慢慢的变多,让具备专业精神、呈现专业作风成为领导干部追求的风尚。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要做到本领域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成为主管或分管工作的“万事通”“问不倒”,一定是专业精神、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作风的集成。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期望在提高,领导干部要“懂行”,必须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专注力,专注于岗位所必须的知识给养和专业技能;领导干部要“内行”,必须在攻坚克难中有思路有章法,能够解决基层一线的实际问题。领导干部只有在责任和使命的担当中,才能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就一行。(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上海市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下一篇: 领导干部当不得本职作业“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