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北京的一家火锅店成为了“网红”餐厅,在一间一百多平米的餐厅里,进门就能看到两台电子点餐机,顺着点餐机引导的方向看去,赫然发现数台机械手臂在后厨进行着精准无误的配菜工作。在配菜完成后,一台台长着“大脑袋”的送餐机器人安静地将点好的菜品送到顾客的餐桌前。
纵观整个用餐过程,从点菜、配菜、送餐到结账,完全由机器人主导。昔日只出现于大荧幕中的景象,在人工智能的大浪潮下终于来到了人们的眼前。其实不单单是餐饮行业,在制造、建筑、教育、物流、安防、清洁、医疗等所有的领域,机器人都在不断颠覆着人们的认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逐渐进入红利期,新的产业格局正在慢慢地形成。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将要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下一场产业革命中把握先机,慢慢的变成了各行各业急需面对的问题。
应用型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实体化的集大成者,大范围的应用于所有的领域。尤其是近几年,从家庭到商业,慢慢的变多的智能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目前来讲,智能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主要在教育与商业服务两个领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年,我国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1亿元,同比增长21.1%,照此势头发展,2018年我国的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6亿元。
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教育行业生根发芽,除去机器人自身利于培养小孩子各方面能力等客观因素外,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倾斜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新规定,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将只保留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两个类别。由此一来,由智能机器人发展而来的各项竞赛将有望成为继奥数后又一竞相争强的热门项目,在国内就有优必选、Makeblock等一系列以编程教育为卖点的教育机器人企业。
商业服务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另一大应用场景,应用场景范围更加广阔。不同于竞争非常激烈的2C市场,开发潜力更大、价值更高的2B市场慢慢的受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欢迎。
随着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不断的提高,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力成本更是高居不下,服务机器人将成为各大企业的优先选择。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达到18.4亿美元,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服务机器人还将从传统的扫地、送餐向智能接待、医疗等更深层次领域拓展。
还记得那个“亚洲一号”吗?2018年5月,京东物流首次公开无人仓的世界级标准,虽为一家之言,但也难掩京东物流在仓储领域的自信。
据了解,京东无人仓在4万平米的空间内,布置了上千名机器人,单日分拣效率高达20万单。无人仓中的仓储机器人不仅仅可以进行取货、扫码、运输、投货等功能,还能根据二维码与惯性导航自动识别快递信息。
不仅京东一家,阿里的菜鸟网络也在通过投资、自主研发等方式积极布局智能仓储领域,并在去年双十一完成了一百台机器人单日发货超百万件的壮举。旷视科技更是通过全资收购智能仓储企业艾瑞思机器人的方式,正式进军仓储机器人领域。
仓储机器人领域的玩家远远不止于此,抛开极智嘉、艾瑞思等新创企业不谈,就连海康威视与新松这样的巨头也纷纷涉足于此。现如今仓储物流慢慢的变成了不少AI企业的重要试验场地,依托着巨大的国内物流市场,仓储机器人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十分可观。
相较于更看重场景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更突出“机器”二字。虽然同为机器人,处境却是千差万别。
据统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38.1万台,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五大市场占据了市场总额的70%。其中中国更是以13.8万台的销量一举超过欧洲与美洲市场总和(11.24万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然而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在这近14万台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中,仅有25%来自本土品牌,同比下降6%。在全球范围内,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为首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仍然牢牢把持着全球50%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在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品牌占有率还不到5%。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新松、埃斯顿、埃夫特、新时达、华昌达等,这一些企业正在通过自主研发、收购等方式逐渐掌握零部件与本体研发技术,在产业链中上游进行拓展。结合本土服务优势,这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有望在未来逐步替代外国进口产品。
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集体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分岗位年平均薪资情况报告》,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薪资为58049元,对比东南亚地区,以往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加之今年贸易战所带来的恶劣外部环境,中国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正在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社会,昔日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唯有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
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促进新一代AI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
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优势。而基础能力不够、研发经验欠缺、产业竞争力不足也是阻碍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客观事实。
面对优点与不足,我们不仅需要扬长避短,更要取长补短。正如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博士所说:“现在一定要集中资源在下一代机器人上实现突破,否则旧的没补上,新的短板又出现。如果发展趋势出现偏差,我们未来可能会丧失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