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粤商:从小小的笔尖 怎么打破我国制作技能的壁垒——真彩文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小喜
许多巨大的企业,草创的起点,仅仅为了让普通人日子更安全,更方便,或许愈加称心如意。
二十多年前,黄小喜做外贸时,一批出口到非洲的水彩笔,抵达目的地之后竟然写不出来了。这让黄小喜决议亲身去做高品质质量的产品!所以,他“下海”了。
1991年,我国市场上的笔,一般笔尖直径0.7mm。但黄小喜在日本发现一种笔,笔尖直径只要0.5mm,更难以想象的是0.3mm和0.4mm的!
不同于其时的油性圆珠笔,这种笔书写介质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写起来特别顺滑。这让黄小喜有了一个主意。
1996年,和日本相同的这种笔被黄小喜做出来了。他给取了个姓名——中性笔。
1998年,黄小喜建成了国际最大的中性笔出产基地。我国制笔在国际制笔格式中初次具有了定价权。
咱们国家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作为国际最大的圆珠笔出产国,一度掩藏着这样的为难——造不出笔头。
其时,出产笔头的机器、配件要从国外买,一旦坏了,还得国外工程师亲身来。有人说:“咱们都能造潜艇、探月设备和大飞机,怎会是连一支笔都造不了”。
许多人说,这简直天方夜谭。由于就其时国内工业水平来看,要做高精密的工业机床,难度大过天。
但到2011年,黄小喜投入8000万,没有报答。由于这个新机床没人做得出来,它对零件的精度要求很高,差错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小喜终究在台湾找到了可以加工这些零件的机床。2014年,我国第一台高精度高速高效的笔头加工设备诞生了。
黄小喜的笔头制作机器,逾越了欧洲,不光能做不相同的类型的笔头,还能用在制作手机小零件、电子插件,以及医药范畴。
他说:“你们要对我国制作有决心,你们支撑我国制作,我国制作就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 “工业之母”因何受制于人
下一篇: 3D打印小批量生产到大规模制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