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关注《丝路同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共建国家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等,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今天的节目,我们第一步到印度尼西亚,看看这个月初刚刚正式启用的雅万高铁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10月初,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印尼民众纷纷来乘车打卡,这条东南亚地区的首条高速铁路慢慢的变成了印尼人的骄傲。
历时8年,雅万高铁由中国和印尼建设者携手建成。一条高铁联通的不仅是印尼的两个城市,更是两国人民的心。
就在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前,在帕达拉朗车站,技术工人正在变电所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在一起整理电线的是中国工人霍泳霖和他的印尼徒弟亚尼。别看现在他们配合默契,最初相遇的时候,两人心里都有些打鼓。因为他们之前没有做过这些,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亚尼担心如果自己在工作中犯错误,师傅免不了会批评他。
在来雅万高铁工程工作前,亚尼对高铁专业的电工知识了解很少。但是每天和师傅朝夕相处,一两个月后,他已经掌握了变电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
雅万高铁建设期间,大约有45000人次印尼工人在接受培训和指导后参与工程建设。像霍泳霖和亚尼这样的中国师傅和印尼徒弟组合比比皆是。在这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高铁线路上,中国技术人员将建设、运营高铁的技术传授给了印尼当地的员工。
雅万高铁正式开通后,亚尼邀请霍泳霖到他家里做客,把自己的家人都介绍给他。
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帮他们实现发展目标,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十年来,习主席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擘画的蓝图正在不断变为现实。
9月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30多位来自泰国的学生,他们一出到达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老师们。
接下来一年,这些学生将进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
让泰国学生到中国,接受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首先开始的合作,以中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命名。合作伊始,泰国学校就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专业需求。随着泰国产业体系的不断调整,他们急需大量的互联网、自动化等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最终,大城技术学院选择在中泰鲁班工坊开设物联网、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数控以及新能源四个专业。从课程设计阶段开始,老师们就确定了实际操作作为最主要的授课方式。
具体技能的学习是泰国学生到中国的挑战之一;另一个大挑战则来自对异乡生活的适应。从第一批学生到来开始,既带领他们感受中国文化,又欢迎泰国文化来到校园,是学校固定的做法。每一个留学生班,还专门有一名班主任老师带他们熟悉校园。很快,他们就和中国同学打成了一片。
而远在3000多公里外,在他们的家乡泰国,更早接触中国职业教育的泰国老师们也慢慢的开始按照中国课程教学体系标准教授合作专业的课程。更多的泰国学生不用来到中国,也可以学到同样的技能。
7年来,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已经有几百名学生选择了鲁班工坊课程,他们在泰国本土和东南亚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毕业生们也都纷纷升入本科学习或是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尤其是泰国的中资企业成为了最吸引他们的就业去向之一。
今天,中国已在亚非欧三大洲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根据当地的发展需求开设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物联网等70多个专业,为相关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就业。
近日,“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正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出,84件套中外出土文物静静地讲述着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这个来自中亚的狮身人面小雕像就是这里面之一。
王建新,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17年,他的团队和中亚考古学家合作,在一个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这个带有明显埃及文化特征的雕像。在此之前,在我国的新疆也发现过来自古希腊的神兽“格里芬”形象,两个发现连起一段古埃及、古希腊文化沿丝绸之路东传的线路。然而在此之前,中国与中亚各国对古丝绸之路的考古几乎很少有联系。
2009年,王建新开始走出国门,尝试与中亚国家等进行丝绸之路的研究合作,但当时这样的对接并不成熟。直到2013年,他们等来了转机。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外联合考古不断推进。32家中国考古机构赴海外开展36项联合考古项目,与40余家国外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建立了良好关系。中亚成为了合作最为密切的区域之一。在哈萨克斯坦拉哈特遗址,中哈考古学家一起研究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前当地的情况;在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遗址,中吉两国考古学家绘制了精准的测绘图;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明铁佩遗址,中国考古力量的加入大大加快了遗址发掘的速度,为寻找历史上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国都城提供了有力证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慢慢的变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考古,许多都来自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丝绸之路的中外联合考古中,习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得到了完美的照见。
古丝绸之路上的互联互通,见证了文明的兴盛;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则将国与国、人和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类共享发展的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持续拓展。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连云港-霍尔果斯新亚欧陆海联运等国际多式联运稳步发展。[详细]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要冲,在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详细]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一起发展繁荣”。[详细]
信息声明纠错热线中国西藏网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中国西藏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E-mail: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