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平台_(ror官方网)_网站
咨询热线:400-066-2698
论文期刊
论文期刊
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高景气度的核心分支梳理:着重关注这三个方向
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高景气度的核心分支梳理:着重关注这三个方向 时间: 2023-12-20 10:24:45 |   作者: ror平台

  10月中旬以来军工板块持续走强,申万国防军工指数累计上涨17.58%,而11.8-11.12当周累计上涨7.25%。国防军工板块的持续走强,后面深层的逻辑是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而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领域则是表现最强方向。

  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大致上可以分为上游研发设计、高端原材料供应;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和控制管理系统、下游整机集成交付、运营维修。

  目前除了整机制造的航发动力外,上市公司能参与的主要集中在上游高端原材料供应、中游分系统配套环节。

  主要是因为设计研究主要是研究院完成,而整机交付由航发集团垄断,运营维修则是由航发集团提供。因此,除了航发动力外,上市公司目前能参与的环节为上游原材料和中远零部件制造和控制管理系统。

  在上述环节中,零部件制造即航空锻件、控制管理系统和高温合金三个分支表现较好,主要是在于锻件以及控制系统的核心公司在二季度首次出现合同负债大增,此外这两个领域的公司在二季度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十四五新的采购模式,军机受益最大,航空发动机是整机产业链的核心。十四五军工企业订单合同框架的预付模式发生改变,这一改变将大幅度改善军工企业的现金流。

  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因此,我国的军机的更新换代需求迫切,当前国产三代战机歼-10、歼-11、歼-15、歼-16及四代战机歼-20,大型运输机运-20,新一代军用直升机等陆续进入到批产换装及订单加速阶段,整机产业链的业绩确定性明确。

  根据最新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尽管航发动力和中航沈飞的合同负债大幅度增长,但航发动力的预付款和合同负债比才13%,在主机厂中比例较低。这表明当前下游订单向上游逐渐传导的节奏才起步,后续有望持续释放。

  航空发动机的上游主要是高温合金,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或见顶,高温合金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迎来改善。

  高温合金成本约占航空发动机成本的35%,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主要使用在于燃烧室、导向器、涡轮叶片、涡轮盘、加力燃烧室和尾喷口等部件。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9年我国高温合金市场为169.8亿元,按20%的增速计算,2021年国内高温合金整体市场约为244.5亿元,航空航天领域约占55%,为134.5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国三四代军机的换装与发动机的维修势必会高温合金的用料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高温合金产量约1.4万吨,实际需求量在3.4万吨左右,受技术瓶颈和生产壁垒限制,实际产量提升十分有限,目前高温合金行业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持续存在。

  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高温合金上市公司的毛利出现一定的下滑。当前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或见顶,高温合金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迎来修复。此外,高温合金公司明年年中存在扩产计划,届时产能释放,尽管如此整个行业依然是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管理系统,在不同飞行状态下对发动机进行实时自动控制,保障飞行的顺利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空发动控制管理系统已由液压机械控制发展到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中游控制管理系统的合同负债最高的是中航机电17.4亿元、其次是航发控制9.1亿元、第三中航电子7.5亿元。

  业绩表现最好的是中航机电,公司业绩在二季度就有所体现,三季度公司同样实现了环比增长。

  不过航发控制是国内主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研制生产企业,在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方面持续保持领头羊。公司与国内各发动机主机单位合作密切,几乎已经垄断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根据航发控制2020年营收来推测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2020年市场空间约为35亿元。

  此外,控制管理系统其它部件有电缆、传感器、电机、泵等,相关上市公司有:中航机电、航天电器、中航光电、火炬电子等。

  锻造件作为飞机与发动机中的核心部件,通常占发动机结构重量的30%~45%。航空锻件锻件是通过锻压器械对金属来加工的方法提升金属的机械性能,由于战斗机对金属的性能要求比较高,在飞机结构中85%的结构件均为锻件,按照价值量为整机成本的4%测算,对应的十四五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大压力模锻液压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航空金属尺寸大,结构要求高,因此常规锻造不足以满足需求,大压力模锻液压技术对大型模锻件的质量及生产能力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应对下游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需求快速扩张,缓解产能紧张态势,从2018年起锻件行业核心公司开始纷纷进行一定产能扩建,建设期一般为2-3年。2022年为产能集中爬坡期,产能将进一步释放,相关公司业绩有望得到提升。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情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不是满足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