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平台_(ror官方网)_网站
咨询热线:400-066-2698
ror平台网站
摄像头功能专业化车载成终端市场
摄像头功能专业化车载成终端市场 时间: 2023-08-18 20:52:09 |   作者: ror平台

  ADAS发展叠加高壁垒,车载镜头成为行业新蓝海• 一套完整的ADAS系统一般需包括6个摄像头,而高端智能汽车的摄像头个数可达到8个。

  根据Yole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每辆汽车搭载将从2018年的1.7颗增加至3颗,但距离完整ADAS系统所需的摄像头个数仍有差距。中国智慧汽车始动,前景广阔。

  根据QYResearch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驾驶辅助系统(ADAS)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对应车载镜头持续维持较快稳健增长,2019年出货量达5000万颗,同比增长25.4%,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0年出货量指引维持20%增长预期,汽车业务多为长期订单、稳定性高,受短期疫情冲击影响更为可控。

  目前每年出货新车的单车镜头配置为1.5颗,汽车电子化、辅助驾驶等趋势近年明显拉动车用镜头的渗透。按单车5颗镜头配置,车载镜头将是一个与手机镜头规模相当的200多亿市场。公司的车载镜头业务长远空间足够大,继续保持较块增长可期。

  • 车载镜头壁垒高、寿命长。汽车类客户认证周期长达2-3年,技术条件要求苛刻,一旦认证通过,产品寿命周期长达7年以上。目前业内前四厂商舜宇光学、Fujifilm、Sekonix、Kantatsu占据了近75%的份额,其中舜宇光学占3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车载镜头供应商。

  国产替代伴随技术革新,安防需求稳定上升• 近年来随着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国内安防视频监控厂商兴起,国内光学厂商从定焦、低像素等中低端镜头切入参与竞争,从代工到自主设计研发再到引领行业技术迭代不断成长。

  目前安防监控领域的光学镜头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主要供应商包括舜宇光学、联合光电、宇瞳光学、福光股份等。

  • 安防视频监控产品正朝着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化运用将使得该类产品的应用场景范围不断拓宽,镜头产品在光学防抖、大倍率变焦、超大光圈、透雾、红外夜视、超广角、高可靠性等技术水平方面的要求正变得日益突出。

  摄像头具有静态图像捕捉、视频摄像等功能,是重要的成像设备,主要由镜头、马达、滤光片、图像传感器、图像信号处理器等部分所组成。• CMOS传感器是摄像头产业链中价值量最大的部分,占整体市场的52%,其中高端传感器芯片有三家:索尼、三星和韦尔股份(豪威);

  镜头是摄像头产业链价值量第二的行业,占整体市场的20%,技术门槛高,行业集中度高,第一梯队包括大立光、舜宇光学;模组作为摄像头产业链中附加值偏低的行业,技术门槛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大多分布在在中国;滤光片和马达是产业价值链相对低的两个部分,其中全球滤光片龙头是水晶光电,马达大多分布在在日韩厂商。

  多片式镜头成为主流• 镜片能够滤过杂光,对图像进行矫正,提高镜头的色彩对比度和解析能力,保证图像的真实性,而镜片数量越多,图像的还原度越高。如今主流镜片已达到6 片,小米也在2020年发布了全球首款8P镜头手机。

  • 随着像素的提高,旗舰大厂先后采用7P镜头,7P将有望在20年放量。大立光2019年开始销售7P镜头,2019Q2开始设计8P镜头,并于2020年1月9日举行法说会证实其8P镜片已于2019Q4开始出货,同时表示9P镜头也在研发中。

  玻塑混合镜头解决性能瓶颈• 塑胶易于成型,可以组成各种所需要的组合,对光线的控制也更优,仍是镜头主流材料。

  但同样厚度的玻璃镜片拥有更高的透光率、折射率以及稳定性,能够在控制机身轻薄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拍摄质量。1G6P玻塑混合镜头厚度为7.2mm,比7P镜头减少了0.3mm。

  • 玻璃镜片有望改善高倍光学变焦下的成像质量。此外高像素CMOS意味着镜头的解析力需要同步提升,目前64M镜头可以用7P镜头来满足,但是1亿像素或将为玻塑混合镜头带来新机会。

  • 苹果目前的镜头供应商中只有瑞声科技(AAC Technologies)具备生产玻塑混合镜头的能力,其产能只有苹果需求的25%。大立光仍然专注于塑料镜头的研发,而中国大陆联创电子和舜宇光学已经能够量产玻塑混合镜头。

  高端镜头出现7P和波速混合两种方案,20年主要旗舰品牌以7P方案为主,波速混合在部分机型会开始应用。大立光:已经量产交付7P,在混合镜头方面与Hoya合作。

  AAC:5P以下出货高增长,6P开始交付,预计20Q2量产混合镜头,采用WLG工艺。

  ToF技术爆发,方案商中,索尼、英飞凌作为ToF芯片厂商为高通平台等提供成熟的方案,苹果、华为则偏向自主设计研发。ToF硬件有发射和接收两个模块,发射端包括vcsel、diffuser;接收端包括窄带滤光片、镜头、ToF芯片,整个ToF模块的价值量大概10-15美金。

  ToF方案商中,索尼、英飞凌作为ToF芯片厂商为高通平台等提供成熟的方案,苹果、华为则偏向自主设计研发。ToF硬件有发射和接收两个模块,发射端包括vcsel、diffuser;接收端包括窄带滤光片、镜头、ToF芯片,整个ToF模块的价值量大概10-15美金。

  ToF芯片以索尼、英飞凌、意法半导体领先,国内厂商有聚芯微、炬佑智能等。ToF中的vcsel、滤光片跟结构光中的硬件差别不大,而ToF发射端的diffuser跟结构光中的WLO、DOE相比难度降低很多,从供应链角度看ToF量产供应更可靠。

  3D成像方案主要有ToF、结构光、双目视觉三种,手机等消费类产品以为ToF、结构光为主。结构光方案分辨率比较高但识别距离短,对算法要求高、硬件结构较为复杂,目前主要是苹果在手机前置采用以实现人脸识别功能。ToF识别距离远,响应速度更快,硬件结构相对简单,在手机和平板等后置应用。安卓体系更倾向ToF方案,在方案设计和供应链方面更成熟。

  ToF包括dToF(Direct-ToF)和iToF(Indirect-ToF)两种。dToF方案功耗更低、成像速度更快,有望成为主流方案。iTof方案相对成熟,目前安卓系普遍采用iToF;dToF方案难度更大,目前仅苹果应用。

  • 光学升级一直是智能手机创新的重点,特别是目前手机创新乏力背景下,慢慢的变多的厂商将手机升级重点放在了摄像头领域。

  2018年12月,华为发布了首款4800万像素主摄手机,至19年,40/48MP摄像头已成为主流,6400万像素的手机也即将批量上市,小米更在19年11月首次搭载1亿像素后置主摄。

  预计64MP和108MP在2021-2022年将快速渗透,另据产业链消息,216MP摄像头也已经提上研发日程。• 潮流引领前置镜头升级。自2019年开始前置20MP以上规格手机开始放量,据IDC,2019年前置32MP摄像头手机出货量超其他规格稳居第一,达约7000W部。

  摄像头功能专业化,多摄借势而起• 随着大光圈、广角及多倍变焦需求兴起,多摄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张。2016 年,华为发布的 P9 搭载了两颗 12MP后置镜头(彩色+黑白),同年苹果发布的 iPhone 7 Plus 也搭载了两颗 12MP后置摄像头(长焦 +广角)。

  自此双摄成了手机生产厂商旗舰机的标准配置。而随着对拍照质量发展要求的提高,2018 年华为 P30 Pro首次搭载了后置三摄(40MP彩色+20MP黑白+8MP长焦),拉开了三摄镜头普及的帷幕;2019 年,华为在 P30 Pro 开始推出后置四摄,且有望在2020年内率先发售后置五摄旗舰机。

  • 在多摄需求的带动下,2019年Q3手机摄像头传感器出货量达到了 13 亿颗,同比增长 14%,远高于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速。我们大家都认为,随着多摄一直在升级,将进一步拉升摄像头产业链特别是模组行业景气度,推动行业向上。

  供应链集中,龙头厂商受益• 据Ittbank统计,仅中国大陆地区的摄像头模组厂商就多达100余家,但随多摄渗透和赛道创新,竞争格局逐渐优化;从单摄到双摄,供应厂商数量锐减,而到三摄、四摄仅有5家模组厂可大规模供货,在潜望式镜头和3D sensing 方面龙头厂商也更有供应链和研发投入、技术积累上的优势,受益明显。

  • 近年来,TOP品牌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的市场占有率由2014年的不足50%,增长至2019年的近70%,品牌趋势集中带动摄像头模组趋向集中。

  据旭日大数据,2017年TOP10摄像头模组厂商占据了全球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13%。而到2019年12月,仅欧菲光、舜宇、丘钛科技就占据了当月出货总量的约47%,top10厂商合计占比近80%。

  多倍变焦升级,潜望式镜头乘风• 限于手机厚度,水平放置的摄像头焦距较小,光学变焦能力有限,潜望式摄像头能大幅度的增加摄像头的焦距。OPPO 在2017 年的 MWC 上首次展示了潜望式摄像头技术, 将长焦镜头横向排列,与广角头形成垂直布局,由特殊的光学三棱镜让光线折射进入镜头组,实现成像。

  目前已有包括华为P30 Pro及OPPO Reno等多种机型搭载该技术。• 但同时潜望式镜头缺点亦明显,其占据了大量手机内部空间,需要在电池、散热等方面有所牺牲;反射棱镜影响通光量也劣化了暗光摄影;由于潜望镜式镜头的感光元器件的安装方法与之前不同,导致潜望式镜头后的图像传感器尺寸较小,也影响了最终成像。

  智车行家,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智慧共享互动交流平台,组建了10+行业交流群,定期放送线上专题直播。

  诚邀您加入无人驾驶l 摄像头l 毫米波雷达l 激光雷达l 车路协同l 智能座舱等行业微信交流群:

  群内包括国内300+主机厂、系统集成商等,涵盖企业总经理,研发总监,主任工程师,高校教授专家等,集合无人驾驶产业链行业精英。欢迎进流。